萊比錫辯論

  路德從奧斯堡返回威登堡後,持續宣道和寫作。奧斯堡議會的結果,讓教廷知道沒法以強硬手段對付路德,於是改為利誘的方法。教宗傳訊給路德,許諾只要路德收回論點,就授予他紅衣主教的職位。由於中世紀天主教的主要職位,僅可授予貴族,故此教廷對於只是一介平民的路德之許諾,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。可是,路德對於功名利祿,無動於衷。

  教宗進一步派出特使去見腓特烈和路德,於1519年1月5至6日與路德會談。特使好言相勸,並勸路德要顧全大局。教廷可以允諾,不再要求路德前往羅馬,而是可以在德意志境內解決。然而,特使也要求路德不可發表具煽動性的言論,並且表明仍然忠於教宗。

  路德同意特使的要求,雖然沒有收回他曾發表的言論,但也期望可以暫息干戈。然而,由於因戈爾施塔特大學的神學家約翰.埃克(Johann Eck,1486~1543)發表了一系列文章,反對路德的觀點,再度挑起戰火。埃克是教廷的神學家,對路德深感不滿,認為必須對他嚴懲。他挑戰路德於那一年的夏天,在萊比錫公開辯論。埃克是想在這次辯論中,誘使路德攻擊教宗和教廷,那麼僅以這一點,不用涉及其他,就可以讓路德陷於無法反駁的罪名。

  對於路德來說,未必不明白其中凶險,但他的考慮不僅是參與一場辯論。差不多兩年來,路德深思從贖罪券延伸出來的影響。在萊比錫的這次辯論,將會是一次向世界呈現他的思緒的大好機會。於是,雙方決定於那一年的6月27日至7月8日,在萊比錫展開另一場關於贖罪券和教宗職權的爭論。

  威登堡大學的師生對路德極為支持,大學校長親自護送路德前往萊比錫,同行者還有墨蘭頓和迦勒斯大(Andreas Bodenstein,1486~1541,中文名字是按照他的匿稱 “Karlstadt” 翻譯),以及約二百名師生。

  與之前的會議不同,在萊比錫會議上,雙方的論點很快就集中於「教宗」的身上。路德面對埃克的質詢,清楚否定教宗的教義權威。路德按照聖經,認為教宗沒有決定教義的權威,而當時教會的做法(包括大部分聖禮),都是有違聖經的。最後,埃克質詢路德為何不反對胡司派(當時教廷視其為異端),於是路德清楚表明,胡司根本不是異端。

Mon Tue Wed Thu Fri Sat Sun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
地址:

柴灣利眾街24號東貿廣場19樓B-D室